10月15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圆满闭幕。两天来,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名中外嘉宾齐聚黄浦江畔,交流观点、碰撞思想,让中国世界研究的画卷更加清晰、生动、充满张力。成果:“四个首次发布”开启了世界汉学研究的新篇章。第一个是“文明研究与世界汉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多位与会嘉宾表示,“上海倡议”以文明互鉴为核心理念,呼吁世界选择加强对话。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前主任、前大使赛义德·哈桑·贾维德认为,它的发布及时且具有重要意义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二战后建立的全球治理体系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 “世界力量的重心已经从西方转移到东方,特别是亚洲和中国的崛起,这意味着全球治理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上海可以成为新时代全球治理对话的起点。”二是出版了第一期《中国研究(中英文)》。这是世界中国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研究拥有了独立的学术平台和思想空间,搭建了中外学术对话的新桥梁。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表示,该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出版物能够涵盖历史中国、当代中国和海外电影的研究。”作为一门系统学科,我贯通古今、通中外,中国学在方法论和理论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为推动构建多元共生的国学世界,“国学(汉英)”无疑将成为一个重要平台。三是首次发布《世界中国研究:当代发展与未来展望》。这是一份从地区和国家角度展示世界中国研究发展的报告。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学的发展脉络和未来方向,展现了中国学界从本土到全球的自信和责任。它的发布不仅是引领世界中国学前沿的重要一步,也有助于构建多元共赢的世界中国学学术共同体。四、《世界中国研究推荐书目》发布首次。推荐书籍围绕会议主题“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围绕过去二十年(2005-2024)的著作。入选作品反映了国内外中国学的研究水平。通过精选国外重要文献,为世界各国学者研究中国学提供优质知识资源。亮点:呈现中国研究的“广泛”研究。本次会议以跨学科研究为特色,强调世界视野,从多学科视角、青年定位和视角展现中国教育研究的“博采众长”。首先是连续性研究。英国李约瑟研究所研究员、剑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名誉院士成思礼在演讲中提到了三位中国生物化学博士生。他们的出现让Ne埃德姆了解,中国在几个世纪前就已经拥有了科学、发明和理解的光荣传统,包括举世闻名的著名创造,以及悠久的科学思想和实践体系。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和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是相互印证、相互支撑的,必须放在一个整体框架内来理解。只有历史与当代、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相结合,才能构建解释中国经验、回应世界关切的知识体系。二是强调世界视野。北京大学人文学科讲座教授李伯忠表示,虽然古代中国有着悠久的治史传统,但通常是从中国的角度,而不是世界的角度。中国人对自己的认识,不比较,不与其他事物联系,就不能看不见自己的品质。因此,多元视角是我们了解自己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惠林认为,世界是一个更大的学术共同体,需要在世界背景下进行对话式研究,与古人传统对话,与西方各种传统对话,与现实问题对话。从更深层次上看,世界中国研究的世界性并不是指某个地区或空间的知识,而是一种具有全球统一性、引发全球共识的知识。三是多学科视角。本次会议从历史、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中国现代化,展示了全球中国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不止一位专家表示,这次会议具有战略眼光、意义重大设立分论坛来分析解读中国现代化、研究数字智能时代的世界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把中国现代化风格和数字智能技术置于更广阔的平台上;另一方面,也让世界中国研究从内容到方法得到更新和升级,为世界中国研究插上新的翅膀。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中国的研究应该打破长期的局限,构建开放的研究网络,在历史学、文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等领域的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知识体系。通过融合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推动研究方法更新,让世界华人研究在全球学术体系中展现自由和创造力。第四个是青少年的O方向和视角。在两天的交流讨论中,国学深层次话题成为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例如,不少外国学者在讨论中国现代化风格的实证解释时,提到了义乌的“鸡毛鸡毛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让人民安康富裕,是“义乌鸡毛换糖”的价值观,也是当今时代“共同富裕”的追求。此时此刻,就包含了“中国式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青少年在汉语学习未来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是本次会议讨论的一大议题。新一代研究者将以开放、跨界、创新的态度重新定义中国研究的边界。他们利用数字工具、实地考察和跨文化交流来促进知识生产的更新。乔英 博士生意大利米兰大学教授、自由译者,以《黑神话:悟空》为例,阐释“中国性”是年轻人不断建构的一个动态过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张忠思发现,西方年轻人正在通过抖音等新媒体与中国互动,但他们的经历往往停留在肤浅的层面。新的观察视角让人们看到了世界汉学的青春活力。正如有学者指出,青年不仅是国学传承的火种,也是国学创新的引擎。关注青年学者的成长,就是关注世界中国学的未来。共识:以汉学为桥梁,增进文明理解和对话。经过两天的深入讨论,与会的sts在思想碰撞中形成了重要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国学不仅是对中国的研究,更是在文明互鉴的基础上认识世界。认识中国,必须把它放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背景下,认识它的历史延续性、文化交融性和思想创造力。当代国学研究应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实践逻辑和文化规范,探寻中国现代化的文化根源。坚持伟大历史视野,从中国经验中汲取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世界中国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研究中国,更在于以中国研究为桥梁,促进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对话。在此过程中中外文明交流,必须促进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互鉴,在多元中求同存异,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共同发展。跨文明对话与合作不仅是对中国的研究,也是世界如何通过中国经验认识自己的问题。通过比较、对话、分享,中国学成为促进全球文明互信、文明学习的重要桥梁。当今世界中国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风向标,也是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让世界看到一个历史悠久的中国、一个文明绵延的中国、一个开放包容的未来中国。中国的问题将由世界回答,中国的智慧将由世界分享。文明交流互鉴,世界华人研究一定会不断发展、不断发展,逐步达成更多共识,很快就会开展更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