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中国土壤,心系人类福祉:中外学者齐聚上
作者:365bet网页版 发布时间:2025-10-17 11:05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光明的未来,这个时候,你一定要去中国。”希腊西马其顿大学教授康斯坦丁诺斯说。 10月13日起,上海进入“世界中国学”时代。三天时间,约500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在张江机器人创新中心感受当代中国脉搏,在上海博物馆东厅探寻古代中国智慧,随后齐聚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主题,通过研究与对话质疑中国,共同探讨“为什么是中国”, 发起“上海倡议”。正如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发布的《文明互鉴与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上海倡议》中指出:“世界中国学应该把中国把中国的发展放在人类文明进程的大局中,研究中国的发展,总结经验,分享智慧,为各国应对共同挑战、创造美好未来贡献思想力量。整个大会始终洋溢着鉴赏、智慧、渴望的氛围​​。中外学者穿越历史中国,立足当代中国,着眼人类未来命运,相互启发,平等对话,使中国世界大会不仅成为世界文明研究的重要平台,成为不同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成为世界文明互鉴、光明未来的典范。 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2025年10月14日,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在上海开幕。如何真正理解中国“对中国的兴趣”“媒体评论的新领域已经从经济转向了文化。”西南林业大学外国专家克谢尼娅·基里亚纳基(Kseniia Kirianaki)此次在世界汉学大会上的话题是新媒体评论区外国人在中国的视角。他认为这些评论可能反映了大家的真实看法。“这些评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日常生活的评论,包括中国美食和城市;在他看来,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和对中国的福祉慢慢开始从经济方面转向文化方面,似乎是一种轮回。长期以来,国外的汉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中国,对近现代中国兴趣不大。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巨大的经济成就和国力的增强,世界对中国的注意力发生了转移。 《中国问题《为什么是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是什么?》在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论坛上,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在论文中表示,越来越多的人在研究当代中国。“但我们不能只从当代中国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因为中国是人类历史上具有特殊文明的国家。它有它自己的“所以,无论是关注历史中国还是关注当代中国,都是一种偏见。只有把历史中国和当代中国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将研究嵌入到五千年连续文明、超大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情景中,才能产生真正的成果。了解中国、启发中国、造福人类的中国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礼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起源。第二次世界中国学研究大会将主题定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最终目的。“中国学研究的拓展在于走向中国场景。”是的,我们如何理解“世界视野”?北京大学人文学科系主任李伯忠引述美国学者西摩·马丁·利普森的话:一个国家只有真正不了解另一个国家,才能被了解。 “他认为,国外的学者必须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入研究,才能真正了解过去和现在。研究中国研究,做学之道就是立足中国大地,深入中国场景。施密特-格林泽(Schmidt-Glintzer)德国著名汉学家史汉伟是世界中国学大会的老朋友。”澳大利亚人文学院院士李木兰一直以来“我喜欢孔子、韩非子等古代中国人的伟大思想,也对当代中国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灵感感到兴奋。”希腊马其顿大学教授莫雷告诉澎湃新闻。全球五个平行分论坛之一致力于中国代表大会的重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所长张贯子说。“张贯子总结说,分论坛的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现代化风格既是一个深层次的研究课题,又是一个动态的实践创造。它既继承历史传统,又拥抱未来社会。它既扎根于中国的土壤,又着眼于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在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框架下,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图书馆、上海社会科学院、北京语言大学等单位组织国内外近百位专家学者共同开展世界汉学研究书目推荐工作,并在大会期间正式发布。10月15日,54份推荐世界汉学研究书目 书目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期间正式发布。贾天勇/中新社 书单推荐围绕会议主题“世界视角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重点关注近二十年(2005-2024)的著作,评选出反映国内外中国研究水平的54本著作。其中,共有40幅作品国外学者作品(含国外80年代青年学者作品10件)和国内学者作品14件,涵盖历史、哲学、文化、政治、经济、社会、语言等各个领域,以展示文化内涵,感受世界和微妙文明的启示和意义。以多维度的方式向中外读者展示中国人和中国道路,帮助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现在和未来。这54本从海量作品中精挑细选的推荐书籍,是了解中国伟大愿望的具体承载。 “中国研究和对中国研究的关注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英国著名作家、评论家马丁·雅克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科技创新、南方全球事务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研究已成为的重要性并日益呈现出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英国著名作家、评论家马丁·雅克:“即使你不是中国研究领域的专家,也会对中国在这些以及更多领域中的作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随着中国走向世界,中国研究也走向世界。了解中国、把握中国动态正成为国际不同学科专家越来越重要的特质。与中国合作、向中国学习,中国学正处于大发展时期, 我们正处于这一进程的开始阶段。时至今日,中国的辉煌历史、独特文化、优秀管理制度和传统、外交政策的精髓仍然没有被充分认识。 “了解中国的强烈愿望现在就存在,将来会更强烈。”马丁·雅克说道。高翔 中国科学院院长社会科学界表示,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国学要发挥更大作用,就应该关注当代中国的伟大,深化中国现代化方式的研究,在比较研究中展现世界的重要性,为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问题、时代问题、历史问题提供解释。
电话
020-66888888